发布时间:2023/3/2 20:09:42
2022年6月,呼和浩特市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以来,坚持“山、城、草、水”一体治理,积极探索北方半干旱草原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河开雁来的时节,天气渐渐回暖,呼和浩特市小草公园里暗香涌动、蓄势待发。健身步道、疏林草地、篮球运动场……人们休闲、运动、聊天、赏景……殊不知,在他们的脚下或身边,点点滴滴体现的以低碳环保为元素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藏着设计者们的“小心思”。
“您看这高低起伏的龟背状地形、脚下的透水路面、下凹处绿地,都是专门打造的天然雨水收集功能区,能在短时间集聚雨水,干旱时再将蓄存的雨水释放出来。”指着周围形态不一的造型布局,呼和浩特市海绵专班技术负责人阳烨很是欣慰。地面上的铺装材料大多选用透水、可降解特性的生态材料,包括树皮、火山岩、透水混凝土等,这些材料能够充分提升园内透水、吸水、蓄水能力,让整个小草公园形成天然“海绵体”。
呼和浩特市是严重的缺水城市,处理好存住水和治好水的关系,是城市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而海绵城市恰恰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蓄水,在需要时将其利用。
于是,自2021年开始,呼和浩特市海绵城市建设被提上了重要日程,聘请国内顶级行业专家、技术团队“把脉开方”,理顺思路、规划项目、完善制度,当年实施了口袋公园、城市绿道、老旧小区改造、积水点整治等标志性海绵项目,海绵区域达到55.82平方公里、占到建成区的21.3%。
2022年6月,呼和浩特市成功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立足本地气候、环境和地理特征,确定了坚持以“山、城、草、水”一体治理,积极探索北方半干旱草原型海绵城市建设模式,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站在团结小区唯一的街心花园里,一股现代化气息扑面而来。弯弯的廊道、别致的花镜、个性坐椅、沙坑、长城……将年久的老小区装扮一新。作为首批海绵化改造的老旧小区,团结小区内唯一的街心花园便成了改造的首选点。
“这个街心花园面积相对较大,我们尽量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采取微更新。包括对楼房的雨水管道进行材质和流向的更换与改变。以前一下雨直接排到了地下雨水管道,不仅浪费了水资源,还增加了管道压力。如今通过改造,雨水经过海绵设施的转输、收集与存蓄,一部分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另一部分补给园林用水。通过在园内增加沙坑、花镜,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实现自然下渗、自然积存与自然净化。”负责项目设计的专家张照霞向记者介绍着这里的变化。
2022年,呼和浩特市海绵化改造老旧小区226个、口袋公园300个。如今,通过海绵设施与景观环境的充分融合,人居环境得到大力改善,越来越多居住在城市副中心的百姓享受到了海绵城市建设带来的生态红利。
建设海绵城市,就是把一座城市作为一个巨大的生命体看待,在提升城市排水功能时优先考虑利用更多的自然力量把有限的雨水留下来。
“我们就是要牢牢把握西北半干旱地区的气候特征和‘北依大青山、南邻大黑河’的地势特征,坚持全域统筹、分类施策。”作为高级工程师的阳烨在如何实现全域化、系统化建设海绵城市上,思路清晰,目标明确。
2022年,全市通过防外洪、治内涝、更新城市上打出“组合拳”,全方位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城市北部串联敕勒川草原、乌素图、哈拉沁公园等生态设施,提升150平方公里敕勒川草原滞洪区,渗存34%径流雨水,打造出上游“草原水坝”。城市南部依托大黑河138平方公里自然流域收水汇水,串联南湖、八拜湖、扎达盖“三湿地”,年内形成80平方公里洪水消落带,蓄滞36%径流雨水,打造了下游“湿地水库”。
在治内涝上,通过建设大型公园、口袋公园、城市绿道,留足雨水下渗通道和调蓄空间。通过更新与新建雨水管网、打通“断头网”,新建和提升雨水泵站等,全面消除“内涝隐患”。与此同时,灵活选取“渗、滞、蓄、净、用、排”等多种举措组合,在更新城市上,新项目执行海绵标准、老城区实施海绵改造、新片区开展海绵建设。
海绵城市看起来很美好,实施起来并不容易。按照《呼和浩特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共确定了54个项目包,总投资52.78亿元。
2月16日,由市海绵专班与市住建局承办的全市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培训会如期召开。今年呼和浩特市要打造一批样板工程,为全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立标杆、做示范。同时要完成2个示范片区建设,实现“干一片、成一片、内涝风险消一片”的目标。(记者 李国萍)
【关注本网站:了解更多行业实时动态丨乘务员招聘丨高铁乘务员招聘丨高铁招聘官网|铁路招聘官网丨列车乘务员招聘要求丨铁路局招聘丨高铁乘务员要求丨铁路人才招聘网丨高铁招聘乘务员丨铁路招聘乘务员丨呼和浩特高铁乘务员招聘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