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开了

发布时间:2019/5/18 11:53:22






《西花厅故事》演出现场。
  夜幕降临,二七剧场里明晃晃的灯光暗了下去,随后一束白光直射在舞台后方,周恩来总理倚靠在病床上,在邓颖超的耳边私语:“小超,你能再给我唱一次《国际歌》吗?”……这是1975年周总理在接受最后一次手术前的一幕。随后伴随着“那一抹红色牵起手足同伴……”的乐曲声,观众被带入西花厅,那个周总理生活了26年的居所。
  近日,由中国铁路文工团出品的大型原创历史题材话剧《西花厅故事》在二七剧场演出。该剧剧本由著名编剧梁秉堃编写,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主任、著名导演姜涛与中国铁路文工团导演孙佳星联合执导。这部关于周恩来总理的话剧不刻意宣扬伟人的英雄谋略、丰功伟绩,而是从小处着手,真情讲述了周总理制定家规、拒绝装修、思念老友、乘坐电梯、出访归来、病中诀别6则为人处世的平常故事,展现了周总理勤勉自律、平易近人、甘做人民公仆的赤子情怀。
  日前,记者采访了《西花厅故事》创作团队,解码《西花厅故事》的创作历程。
  就写周总理最普通的一面
  “2018年是周总理诞辰120周年,那时我就动了写周总理的心思,但是怎么写,我一直很纠结,周总理身上可写的事迹太多了。一个剧本成功与否,题材确定后,最重要的就是切准角度。”说起《西花厅故事》的创作心路,编剧梁秉堃侃侃而谈,而他决定“就写周总理最普通的一面”还要从他年轻时候的工作说起。
  今年83岁高龄的梁秉堃年轻时曾在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团委工作,主要负责重要领导人的接待工作。周总理是话剧迷,只要有空他就会去人艺看话剧。14年间,周总理在人艺看话剧的次数高达41次。这样一来,他便和周总理熟络起来。
  据梁秉堃回忆,有一次,周总理来人艺看话剧,话剧表演结束后周总理上台讲话并与大家合影,到场的众多媒体记者争抢着在台下拍照。一阵噼里啪啦的拍照声过后,工作人员宣布大家可以离场了。当所有人都抬起脚准备离开的时候,周总理突然大声说:“大家不要动,我看见中间这位女记者的照相机刚才没有闪光,我们还是保持原来的姿势,让她补拍一张照片,帮助她完成工作。”于是,大家又回到原位等这位女记者拍完照片以后才离开。后来得知,这位女记者是人艺的摄影师,受到周总理特殊的关照之后,她感动得哭了一场。
  “周总理爱民、亲民的故事一天一夜都说不完,我曾看见他爬着高高的楼梯进入人艺男职工宿舍上卫生间,看着他在夜归的路上握着环卫工人的手表示感谢,同他一起帮人艺的演员找一只‘不翼而飞’的鞋……”周总理就是这样一个朴实、接地气的人,在梁秉堃心里,比起周总理的外交本领,这些为人处世时流露的先人后己、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更让他感到温暖,也更容易唤醒人民对周总理的怀念。正是因此,他才决定创作《西花厅故事》,从平凡中见证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就是这部话剧最初的立意。
  话剧叫座叫好在意料之中
  《西花厅故事》是梁秉堃和导演姜涛的第二次合作。“这是一个能让人看懂的好剧本,整个剧本简单、流畅、自然,让人感到亲切、感动。”姜涛这样评价这个剧本。《西花厅故事》首演上座率高达90%,然而有人质疑这部话剧的含金量,说这是一部没有冲突、没有看点的话剧。
  “难道只有大矛盾、大冲突才能引起观众的注意吗?”姜涛反问。话剧表演是由演员和观众共同完成的,话剧的生命在现场、在和观众见面的一个多小时里,因而衡量一部话剧的好坏,从艺术的、专业的角度批判是次要标准,首要标准则是观众观剧时产生的反应。
  “我一直期待并坚信这部话剧会引起良好的反响。事实上,观众在台下的反应证明了这一切,后来又加演的几场再次证明了这一切。”在姜涛看来,这个戏一定会深入人心,因为这个选题呼应了今天的老百姓对像周总理那样先人后己、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格的仰望,也寓意着这样的领导作风、初心坚守在领导干部和党员中慢慢回归。
  在剧场排演期间,每排一场,姜涛就哭一场。这不仅是感动的眼泪,也是思考的眼泪。一件小事,往往能让人联想到周总理伟大的人格、无私奉献的精神。比如,拒绝装修那一场,周总理出差回来看见装修一新的办公室,要求张秘书和警卫员立刻恢复原貌,恢复期间他坚持在西花厅的院子里办公。后来,周总理向秘书表示歉意,还把自己的老花镜送给了眼睛有些老花的张秘书。话剧表演中像这样普通而感人的细节特别多。尤其是演到最后一场病中诀别时,周总理身穿病号服,倚靠着病床的靠背而坐,左手上还打着点滴。当时他面色苍白,但眼睛依然炯炯有神,台下的早已泣不成声,我们无法想象这样一个虚弱的人,在这种时刻还是执着地挺直脊背,要求喝水、多吃几口早饭,他向身边的人展现出生命最顽强的姿态。
  用“火车”把观众送到伟人身边
  “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43年了,现在很多年轻人对周总理的印象有些陌生、不太深刻,他们可能只在书本上、在电视上看过一些周总理的事迹。我们想通过话剧的形式,在一个集中的时空里重现周总理的形象。”姜涛说,“为了营造真实的空间环境,我们做了很大努力。”
  正如聂米罗维奇在导演《克里姆林宫钟声》时所说:“导演需要找到一列‘火车’,以便于迅速地将今天的观众送到那个遥远的时代里去,送到久违了的伟大的人物身边去。”《西花厅故事》导演组也在努力寻找这样一列能够穿越时空的“火车”。
  在排演设计上,话剧表演中穿插了大量周总理的历史影像资料,这种表现手法在话剧表演中是不常见的。真实、罕见的历史画面被放到最大,清晰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仿佛一个时空隧道,把年轻一代和老一代观众带回到昔日的岁月。话剧的结尾采用倒叙方式播放了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导演孙佳星说:“从他的军事生涯到他的外交风采,我们精心选取了周总理工作中的珍贵影像。我们希望周总理的人格是永生的,因而将影像最后一个画面定格在周总理年轻时候的照片。”
  在周总理出访那一段,导演组利用光区营造出两个不同时空,一个光区是邓颖超思念周总理的场景,另一个光区是邓颖超回忆和周总理在一起的点滴,这个光区下的表演由他们二人共同完成。这是一种代入感极强的表现手法,避免了“口说回忆”的枯燥感,非常生动。
  话剧的舞台设计同样秉持着“找火车”的原则。该剧的舞台设计王琛原计划将西花厅全貌复原搬上舞台,为此他专程去了位于天津的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参观。仔细研读剧本后,他发现这部话剧的演出空间是灵活多变的,加之演出时间紧、经费有限等客观因素影响,王琛最终决定选取西花厅里最能够代表周总理生活环境、反映周总理人格品质的元素建构一个简易而又不失真的场景用来喝水的罐头瓶、从几枝到满院盛开的海棠花、蓝格桌布等无不象征周总理高洁的品质。
  做人民的演员
  演员是人物的再造者,也是牵动观众情感的丝线。周恩来的饰演者霍青说:“从接到演出邀请到正式演出,中间大概只有短短15天排演时间,压力非常大。”曾多次在影视作品中饰演邓颖超的郝岩也有同感:“虽然多次演绎过这个角色,但其实演电影、电视剧和演话剧完全不一样,影视作品拍完以后可以进行后期配音、剪辑、包装等,而话剧是一次呈现、一气呵成,特别是在这次的表演中,我还要在现场清唱一段京剧,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挑战。”
  一个演员饰演的角色要让观众认可,首先要在心里建立起对角色的信仰,要相信“我就是他,他就是我”,既站在历史和人物原型的角度指导表演,又考虑艺术表现、舞台效果、观众感受进行二次创作。霍青饰演的周总理全程用方言说话,为此,他观看了大量历史影像资料和影视作品,和周总理的侄女周秉德进行了交流,深入了解周总理说话、走路的神态等。
  “人民总理人民爱,我是在老一辈革命家的精神熏陶下长大的,我对这部剧有着很深的感情。作为一名演员,我非常幸运能够饰演邓颖超,演绎好这个角色是我的责任和追求。排练的时候,我倾注了全部情感,以至于入戏太深,回家走在路上的时候我还沉浸在角色的情感里,想起邓颖超和周总理扶持相伴的爱情很甜蜜,想起周总理快要逝世就很难过。”郝岩说。
  周恩来和邓颖超的爱情线基本贯穿全剧始终,排演时霍青和郝岩要快速进入伴侣状态。话剧表演中周恩来和邓颖超有一些亲密的肢体接触,比如挽手、拥抱等。“刚排演的时候,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但是熟悉了剧本之后,我们真正和角色合二为一了,观众看到的表演其实已经超越了表演本身,那些亲密的肢体接触不再是剧本的刻意安排,而是我们的情感发展到某种程度上的自然流露,所以看起来让人觉得舒服。”郝岩坦然地说。
  “很多外地的观众都坐着火车赶来看这场话剧。”霍青说,“首场演出结束后,有一位来自天津的观众来到后台向我献花,并要求和我合影,演出这几天这样的观众特别多。在舞台上,我听到台下观众的笑声、哭声,听到他们热烈的掌声,那一刻,我觉得我们就是人民的演员。”